OPPO深圳首開超級旗艦店 線下店減少是趨勢

USB CONNECTOR

8月10日,OPPO在深圳華強北開設華南第一傢超級旗艦店。OPPO中國區銷售負責人嚴濤表示,線下店減少是趨勢,OPPO要做的是順應消費者購機潮流的變化,註重於給用戶提供價值,線下店面必然要調整與重新定位,不關註具體數量多少。

早在2015年至2016年,OPPO迅猛崛起,成為國內手機頭部玩傢,很多人認為其線下渠道、密集的零售網點和“鄉村鎮頭”店是致勝秘訣之一。嚴濤稱,目前OPPO仍然有20多萬傢零售點。

當天亮相的OPPO深圳超級旗艦店內,一方面繼承瞭去年在上海開的首傢超級旗艦店的寬大、開闊,不以密集賣貨為導向;一方面也有變動、提升。

除瞭正常的擺放手機的櫃臺,上海旗艦店內擺放瞭一條七八米長的鋼絲紮成的鯨魚,而深圳旗艦店內則擺放瞭很多已經被智能手機淘汰的電子產品,包括一些遊戲機、MP3等等。超級旗艦店設計師張星稱,在有著歷史積淀的上海,店內設計理念,突出人與人的溝通;在年輕的移民城市深圳,註重人與物的溝通,故而將具有歷史感的產品放在店內透露櫃臺內。

深圳超級旗艦店是首傢銷售手機與售後一體化的旗艦店。OPPO設計師稱這是基於對消費者需求把握,解決用戶實際問題,提升用戶價值。在現場,騰訊《一線》記者觀察到供用戶休息的長木凳上,內嵌瞭USB接口。在一根長四五米的圓扶手上,同樣也有USB接口。充電時,對面墻壁顯示屏上會給出充電時間與充電進度條,用可視化增強與用戶的互動。

OPPO一直保持著對零售市場的敏感度,但是從上海、深圳和接下來年底在北京推出的超級旗艦店來看,OPPO線下渠道變化代表的風向已經區別於仍然追求數量的華為和小米。後面兩者仍然對外表示將加大線下渠道投入資本與數量,引入更多加盟合作方。比如,小米之傢既在向全球拓展,也在向三四五線城市下沉。

值得一提的是,OPPO從來不是渠道、產品和技術等單一發力的手機公司,認準瞭事情肯定會打出“組合拳”。當天深圳超級旗艦店開業時間,同時也是首售OPPO寄予厚望的搭載超級閃充、35分鐘可以充滿電的Find X蘭博基尼版的時間。當天,也是線上店Find X蘭博基尼版發售時間。

據騰訊《一線》現場觀察,當天店面正式開業前,已經有幾十人開始安靜地排隊。後面有人現場買走瞭一部Find X蘭博基尼版手機。據一位OPPO供應商夥伴在朋友圈披露,Find X蘭博基尼版網上轉手價在15000元至18000元,那些志在必得的人已經開價到2萬元。當天開業,準備瞭20臺Find X蘭博基尼版,第二天是10臺。隨著產能爬坡,Find X蘭博基尼版逐漸會充量供應。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0/291290.shtml

小米IPO後如何運用資金贏得印度市場

USB CONNECTOR

小米不僅是一傢中國的手機公司,它同時還經營著金融和娛樂業務。在過去的一年中,這傢手機制造商也試圖在印度復制中國模式,並一直在該國投資金融和娛樂業務。

去年年底,小米透露瞭其想要成為印度互聯網公司的計劃。

現在,在中國香港證券交易所通過首次公開募股融資45億美元幾周後,小米計劃投資互聯網服務,特別是物聯網領域,並進入印度的高端智能手機市場。

小米印度負責人Manu Jain在接受ET采訪時表示,該公司計劃將30%的募集資金投資於全球擴張,印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市場,也將獲得投資。

手機制造商的MiMusic,文件共享應用程序Mi Drop、MiBrowser和購物應用程序MiStore是其印度現有的一些服務。除此之外,它最近還在印度推出瞭MiCredit,可以為用戶提供高達10萬盧比的貸款額度。

此外,小米公司也進行瞭許多其他投資,迄今為止已在印度投資瞭10傢創業公司。在社交網絡應用程序Sharechat,數字內容平臺Hungama以及貸款創業公司Krazybee、Samosa Labs等公司的投資與其構建互聯網服務的戰略保持一致。

它還計劃在視頻內容上下大賭註。今年早些時候,小米還發佈瞭兩個信息:推出Mi TV,引發瞭廣泛的討論;宣佈與Sourav Ganguly支持的短格式視頻內容平臺Flickstree合作。

小米的前副總裁Hugo Barra早些時候透露,隨著公司的用戶群在印度不斷增長,隨著4G普及率的提高,他預計通過小米設備將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數字媒體消費。

盡管印度經濟增長巨大,但公司並非一帆風順。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在2018年4月至6月的季度,小米在印度失去瞭領先地位,三星以29%的市場份額重新奪回瞭榜首,而小米的份額比例則為28%。

此外,小米未能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步伐。該公司最近的首次公開募股也是一個例子,當時它籌集瞭47億美元(不到之前金額的一半),最終達到540億美元(幾乎是預計1000億美元估值的一半)。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0/291312.shtml

另辟新品牌 小米為何瞄準印度高端機市場?

USB CONNECTOR

印度是小米最重要的海外市場。小米手機在印度穩穩地處於第一梯隊,與三星並駕齊驅。不同的是,三星在印度高中低端全面覆蓋,而小米基本上還是低價走量的路子。

據外媒Androidcentral報道,小米瞄準瞭印度高端機市場,準備以Poco為品牌推出高端機,由Jai Mani領導。Mani在2014年從谷歌加盟小米,擔任首席產品經理。

據Counterpoint此前說法,高端手機產品在印度市場僅占4%的市場份額,主要被一加、蘋果、三星占據。另據IDC報告,印度市場二季度出貨量前五名當中,隻有三星是高端機廠商,小米、OV、傳音都是中低端廠商,這五傢共計占據瞭將近8成的份額。

考慮到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的快速增長,可以預期未來的高端機市場將有更大的容量。在手機更新換代時,多數消費者都會選擇價位更高的手機。

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稱,小米、Vivo和華為都準備趕在排燈節假日季前推出新款高端智能手機,與三星、蘋果、一加形成競爭。該媒體援引分析師稱,僅在第三季度,這樣激烈的競爭就可能會讓3萬盧比(約為2956人民幣)以上的印度高端機市場增長20%。

一加在印度高端機市場的表現,起到瞭很好的示范作用。Counterpoint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一加在印度市場超越蘋果和三星,以40%的份額排名第一。

從下圖也可以看出,過去一年半,印度高端機市場中,蘋果、三星、一加都沒有保持穩定的份額,每一傢都波動很大。

Counterpoint報告,蘋果、三星、一加在印度在高端機市場的份額變化

可見,印度的高端機市場格局尚未固化,後來者進入的壁壘並不算高。這對於小米、華為、vivo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些後者隻要推出有競爭力的產品,采用合適的推廣戰略,就有希望在印度高端機市場攫取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中國高端機市場基本就是華為、蘋果的天下瞭。高中低端市場的玩傢格局基本都已確定,短期內很難有什麼變數。

值得註意的是,小米在印度推出高端機並未采用小米品牌,而是另辟一個品牌Poco。小米以高性價比起傢,這是其深入人心的品牌認知,如果用小米品牌來推出高端機,可能會影響小米的品牌形象。而另辟一個品牌,在定價上會更加自由,可以去挖掘更大的利潤空間。

與此同時,由於小米通常被認為中低端機的優質品牌,高端機消費者可能會避開小米的手機,這就會影響其高端機的銷量。去年小米在印度推出瞭MIX 2,在印度市場就遭到瞭冷遇。

這有些類似於之前小米推出遊戲手機時,並沒有自己研發,而是采用瞭投資黑鯊的策略。黑鯊采用獨立的品牌,可以在遊戲愛好者心目中有更鮮明的形象,對小米而言,又不影響其原有的品牌,不失為兩全之策。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4/291934.shtml

中國手機大廠施壓下 三星將重心轉戰東南亞

USB CONNECTOR

在華為、小米、Oppo、vivo的強勢出擊下,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遭遇嚴重的銷量壓力。據外媒報道,三星已削減在中國智能手機的產量,以應對在中國銷量下滑的局面。現在,三星把重心轉移到其在印度和越南的工廠。

“三星電子在中國減產智能手機並轉戰印度、越南的策略,顯示三星正努力在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中反彈,”日經新聞亞洲評論周一晚報道。

三星現在不斷加強其在越南和印度的生產線,目標是在這些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刺激新的需求,並將其作為出口到全球市場的生產基地。不過,三星尚未透露是否會因此關閉子公司天津三星電信公司(TSTC)的生產線。

有分析師認為,三星應該在中國采取更多措施來吸引消費者。 “我認為三星需要更多關註中國。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我認為對中國市場采取更具針對性、更加聚焦的策略,將有助於管理三星對該市場的期待。”美國市場研究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分析師卡羅琳娜米拉內西表示。

值得註意的是,三星電子7月在印度開設瞭一個占地35英畝的新工廠,被譽為全球最大的移動制造工廠。該公司目前在印度生產瞭6700萬部智能手機。隨著新工廠的投入使用,預計將生產近1.2億部手機。

與此同時,三星正在越南運營智能手機生產線,將大部分智能手機出口到歐洲和其他主要市場。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5/292105.shtml

智能手機發佈季將臨 消費者缺乏激情

USB CONNECTOR

據外媒報道,又一年秋季即將到來,隨之而來的是大批新款智能手機面世。然而,PCMag最近針對1500多人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對此缺乏激情。

在被問及今年最令人期待的智能手機時,42%的人選擇蘋果手機,據說蘋果今年將發佈三款iPhone。其次,上周首次亮相的三星Galaxy Note 9獲得瞭24%的人認可。

人們對其他手機品牌的期待與蘋果、三星相去甚遠,即使是Google Pixel也僅占7%。對於谷歌預計將於10月份推出的這款新手機來說,這是相當冷淡的反應。

雖然智能手機過去每年都能帶來很多令人興奮的東西,但即便是引入新功能的手機,比如iPhone X的全屏或先進的生物識別掃描儀,也未能重新點燃類似幾年前的興奮。

消費者等待升級手機的平均時間持續延長。研究公司NPD Group在7月份發佈報告顯示,美國人平均持有手機的時間為32個月,而去年同期則為25個月。

該公司還表示,持有手機三年以上的消費者比例也在增加,從2016年底的18%上升到2017年底的22%。

智能手機制造商正在通過提高每部手機的售價來彌補銷量下降帶來的損失。這一策略對蘋果來說很有效,但卻導致三星手機上季度收入大幅下降。

對於智能手機的硬件未來將何去何從,人們有很多猜測,其中包括折疊屏幕和新型攝像頭。但這些功能不太可能出現在今年美國尚未發佈的智能手機上。

那麼,是什麼促使消費者再次去商店購買智能手機呢?我們將從智能手機上看到的下一個重大升級是5G天線。分析人士預計,5G天線將於2019年2月在新機型上發佈。

然而,即便如此,5G網絡在美國的推出也將受到限制。Verizon和AT&T等主要運營商計劃今年在少數幾個城市開通5G網絡,更廣泛、更先進版本的5G技術將於2020年推出。

據科技行業組織消費者技術協會(CTA)稱,新的連接標準預計將推動智能手機的增長反彈。雖然2018年在美國銷售的智能手機數量預計到2018年隻會增長1%,但CTA預計2019年的銷量將開始回升,到2021年將有三位數的增長。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5/292297.shtml

1999元的年代:可以重讀 無法重返

USB CONNECTOR

多年以前,雷軍在798喊出1999的時候,全場炸裂。

我們感慨,國際大牌都賣出四五千元的高價,國產手機卻隻需要他們一半的價格。然而8年過去瞭,國產手機也如國際大牌一般賣出瞭四五千元的價格。

我們對這一切卻已經坦然,甚至還有竊喜——國產手機終於站起來瞭。

漲價靜悄悄走來,把熟睡的人晃醒,等人真正睜開眼才發現,身邊已經白茫茫一片。

我們已經見不到1999元的小米,已經見到瞭價格在5000元以上的國產旗艦。

1999的草莽依舊是很多人青春年代汗毛倒豎的一剎那。1999的年代可以重讀,卻已經無法重返。

即將破萬的新機皇

相信很快就能見到1萬元一臺的蘋果和三星。

在現代市場經濟學中,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之間的互相影響、平衡產生的。勞動價值論學派認為,商品價格決定於生產商品的代價(如生產成本、勞動、社會必要勞動等)。

手機行業正在迎來一輪漲價。這恰恰是在告訴我們,你需要為購買一臺手機付出更高的“代價”。隨著貿易戰、通貨膨脹、原材料、供應鏈的影響,預計接下來的1-2年內智能手機價格上漲預期明顯。

雖說這一系列因素會因為庫存、市場的蓄水池作用有一定滯後性。這種滯後終究還是會傳導到普通用戶的荷包裡,國產手機今年上半年的普遍漲價已經讓人看到瞭這一趨勢。

蘋果爆料專業戶、凱基證券分析師郭明池在今年的研究報告中提到,蘋果將在會提前停產iPhone X手機,轉而將精力全部投入到九月份與用戶見面的三款全新iPhone。

這份報告中最重要的一則消息是,今年9月即將發佈的iPhone X Plus價格將會突破1萬元。

回想8年前,中國人追捧的iPhone4頂配版價格也不過是5000元出頭。8年之後,iPhone已經從5000元時代悄悄走到瞭萬元時代。

價格上漲不過是個普遍現象。

縱觀國際品牌,8月10日剛剛發佈的三星Note 9頂配版價格達到瞭9499元——以至於有人吐槽,驍龍845旗艦機最高的價格賣到瞭9499元,最低不過2600元,中間差瞭近7000塊。

去年的iPhone X價格也達到瞭8800元以上。要知道iPhone6和iPhone7的時代,頂配iPhone價格不過是7000元出頭。

回到國內來看,華為P、M系列在2015年的時候,價格不過是2000元出頭,但到瞭2016年價格瞬間拉到瞭3000元,今年的P系列頂配價格已經超過5000元。

2015年公眾印象中的OPPO不過是2500-3000元。不過,最新的OPPO Find X頂配版價格超過5000,R15系列價格同樣越過瞭3000元。過去和OPPO R系列定位接近的vivo X系列售價超過3000元,NEX系列則是接近5000元。

連小米之前死守的1999元“生死線”如今都達到瞭2699元這個檔位。當年走性價比、互聯網路線的手機,諸如魅族、360都已經把1999元的心理線放到瞭2500元以上。

普遍漲價的現象外媒CNET在今年8月撰文進行瞭報道:

三星Galaxy系列手機從2016年的S7到2018年的S9,在美國售價飆升15.1%,華為P系列的售價自2016年以來已經上漲瞭33%。但價格上漲最多的是一加,自2016年以來,一加手機在美國和英國的售價分別上漲瞭32.6%和42.6%。

隨著貿易戰、通貨膨脹的影響,目前的上漲勢頭怕是一時半會兒都止不住。

全面漲價的供應鏈

手機行業價格全面上漲的趨勢我們不妨先從供應鏈的幾個關鍵環節——閃存、屏幕、處理器這三大件開始看起。

1、閃存

閃存價格的全面上漲,必然導致手機提價。

從2016年Q2季度算起,內存、閃存芯片漲價已經持續瞭快2年瞭,8GB內存條從200多塊一路上漲到300多、500多、700多,顛峰時期甚至逼近千元大關,如今的內存價格接近2年前的三四倍。

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光——太平洋電腦網統計顯示,2016年這傢閃存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2017年趕上漲價潮之後,2017年Q1當季運營利潤立馬提升到22.5億元瞭,今年Q1季度運營利潤達到瞭223.9億元,是一年多前的10倍多。

2、屏幕

今年手機顯示屏市場進入到5月份後,行業結存庫存基本消化完畢,手機顯示屏價格也結束瞭持續下跌的趁勢。加上智能手機顯示屏往全面屏、in/on-cell觸控一體化發展,顯示屏的附加價值有所提升,整個行業的手機顯示屏價格從6月份起開始加升。

況且,由於采用全面屏技術後,手機顯示屏的尺寸與去年相比,平均每片產品增加瞭0.5~1英寸左右,增加的尺寸其實還是算進瞭成本之中,畢竟過去同樣的面板可以切割出100片手機屏幕,而現在可能隻能切割出90片手機屏幕,價格自然會上浮。

可見,消費者在享受視覺盛宴的時候,還是要為更寬闊的全面屏付出代價。

3、處理器

SUMCO CEO指出,全球半導體行業對300mm矽晶圓的需求目前為每月560萬塊,預計到2020年將增至每月660萬塊。在矽晶圓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產量卻很難提升。

CPU的主要原料是矽晶圓,矽晶圓越來越供不應求。排名全球第二和第四的兩大矽晶圓廠日本SUMCO、韓國SK Siltron都在2018年將報價提高瞭20%。這導致下遊的處理器廠商也不得不漲價。

除此之外,CPU制造設備光刻機,也在漲價。光刻機、矽晶圓都處理器廠商帶來的成本壓力最後還是給瞭處理器廠商,處理器廠商轉嫁給瞭手機廠商,最終再傳導給消費者。

當然,除瞭原材料價格上漲外,壟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知道手機行業真正穩定的處理器廠商真正能用的隻有“一傢半”——高通是一傢,聯發科是半傢,旗艦處理器幾乎隻能從高通手中進貨,其他別無選擇。拿到閃存行業看,能用的隻有三星、美光、SK Hynix這幾傢。

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廠商話語權太大,“愛用就用不用拉倒”往往是半導體企業的態度。手機廠商議價能力並不強,往往隻能順著漲價的趨勢往下走。

更致命的是,閃存、屏幕、處理器還僅僅隻是幾個大頭的部分,大頭漲價往往會帶來其他零配件的同步哄抬式漲價心態——“別人都漲瞭,我為什麼不能漲”,全面漲價因此成為趨勢。

軍備競賽的新時代

供應鏈漲價還僅僅隻是一個維度的問題,國產手機廠商技術軍備競賽正在使得新技術、新做工不斷被加入到新旗艦上來——這本身就帶來瞭國產手機技術、體驗、品牌等綜合維度的價值提升。

從技術上看,線形馬達、升降式攝像頭、屏下指紋、3D人臉識別一系列新技術都在被投入運用。新技術必然會帶來成本上升。

iPhone7上那顆線性馬達的成本大概是10美元,但是一般的馬達成本卻隻有1美元,僅僅是一個震動馬達的成本就差出瞭10倍。

國產千元機的攝像頭成本一般在10美元左右。但雙攝像頭模組價格已經是智能手機常規相機模組的4倍多。iPhone7的單攝像頭成本是36美元,三星S9+的攝像頭成本為48美元。OPPO Find X的潛望式雙攝像頭,有供應商透露,OPPO為確保確保手機機身能夠容納數碼變焦的潛望式雙鏡頭模組成本大概在60美元左右。

國內手機廠商的研發投入也在不斷增加,這部分價格必然要算進成本之中。

小米招股書中,研發投入成本歷年都在提高。2015年小米研發成本是2.3%,2016年這個數據則是提高到瞭3.1%,雖然說這個數據增長並不快,但足以見得國產手機在技術研發路徑上已經在下功夫。

OPPO沈義人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OPPO Find X沒有研發預算上限,設計上不計成本,很多零部件都是專門找供應商進行定制。有消息稱,OPPO為潛望式雙攝像頭這個項目花瞭幾億元研發費用,因為照相模組成本實在太高,OPPO內部此前對產品是否在今年下半年上市也有巨大的爭議。

此外,vivo X21有背部指紋和屏幕指紋兩個版本,相差400元。這個價格差,不僅僅在采購成本上,還在長達兩年的研發成本上, 臺灣的IC、算法,韓國的屏幕,國內組裝,一整套流程比傳統的背部指紋識別多出瞭一系列運輸、技術成本。

國產手機用戶對用料的要求也更加挑剔瞭,對很多零部件基礎要求就在提高。

這幾年來,隨著應用體積增大,用戶對存儲需求越來越高,手機標準閃存空間從16G漲到瞭64G再漲到瞭128G乃至256G,這必然會造成手機價格的整體上浮。

DRAM內存從最早的4G標配,漲到瞭6G、8G,LPDDR3內存的需求都已經滿足不瞭用戶需求,旗艦機早就標配LPDDR3內存。但是供應鏈長期供不應求,LPDDR3內存就連績八季走高,遑論已經成為標配的LPDDR4。不漲價幾乎是個不現實的問題。

當然,國內手機品牌正在不斷升級,過去走不出國門,如今卻可以在海外市場和蘋果、三星一較高下,品牌附加值自然也帶來瞭價格提升。國外市場的自信最終傳導到瞭國內市場,手機價格自然會有所提升。

2016年年末,黃海對岸半島上的一次意外讓大廠不得不“找補”利潤。壟斷者此舉為其帶來瞭從未嘗過的甜頭,也帶動整個半島上半導體廠商集體尋找甜頭,一場上遊對下遊的截流由此開始。

幾乎在同一個時間,國內巨頭格局形成,巨頭們在軍備競賽間不斷武裝自己,一場技術革新正在緩緩拉開序幕。幾個巨頭在博弈間悄然發現,它們已經合力殺死瞭外敵,甚至海外遠征海外。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多年以後在半導體領域也能看到它們再次殺死外敵。

手機漲價這事,有偶然也有必然。你很難說幸運也很難說不幸。兩條奔騰的河流最終匯聚在瞭一起,推動中國手機行業的浪潮滾滾向前。

1999元的時代可以重讀卻無法重返。

我懷念1999元那個年輕莽撞、朝氣蓬勃的感覺,但更期待中國手機角力國際賽場的未來。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16/292379.shtml

小米上市後首份財報:二季度營收452億元

USB CONNECTOR

小米集團發佈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個月的中期業績報告。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小米集團實現營收452.35億元,同比增加68.3%,實現經調整凈利潤21.17億元,同比增加25.1%。

其中,智能手機業務實現收入305.01億元,同比增長71.5%,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103.79億元,同比增長18.9%,互聯網服務收入39.58億元,同比增長8.8%。

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售出約3200萬部智能手機,而2017年第二季度售出約2220萬部。20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為每部人民幣952.3元,而2017年第二季度為每部人民幣863.8元。MIUI的月活躍用戶由2017年6月的1.46億人增加41.7%至2018年6月的2.07億人。

按地域劃分,第二季度小米在中國大陸實現收入288.23億元,占總收入的63.7%,在全球其他地區實現收入164.12億元,占總收入的36.3%。

以下為小米各業務收入詳情:

智能手機

智能手機分部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92億元增加58.7%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305億元,是由於銷量及平均售價大幅提升。

2018年第二季度,我們售出約3200萬部智能手機,而2017年第二季度售出約2220萬部。20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為每部人民幣952.3元,而2017年第二季度為每部人民幣863.8元。平均售價上升主要是由於我們的小米MIX 2S及小米8等中高端型號於中國市場的強勁銷量所致,符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消費者喜好的轉變。第二季度加大推廣力度以及4月米粉節與6月6.18年中大促等主要促銷活動進一步提升瞭我們的品牌知名度及銷售表現。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分部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51億元增加104.3%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04億元,主要是由於現有產品的強勁銷售增長,尤其是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智能電視及筆記本電腦等主要IoT產品的銷售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6.90億元增加147.2%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41.78億元。

互聯網服務

互聯網服務分部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24億元增加63.6%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40億元,主要是由於廣告收入增加。MIUI的月活躍用戶由2017年6月的1.46億人增加41.7%至2018年6月的2.07億人。平均每用戶互聯網服務收入(按截至某一年度6月30日止三個月的互聯網服務收入除以該年度6月的月活躍用戶的比值計算)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6.6元增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9.1元。

其他

其他收入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159.8百萬元增加148.6%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民幣397.4百萬元,主要是硬件維修收入上升所致,與硬件銷售增長趨勢一致。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22/293495.shtml

小米嘗試擺脫低端依賴 互聯網營收占比下滑

USB CONNECTOR

小米於22日發佈瞭上市後的首份財報。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團實現營收452.35億元,同比增長68.3%;實現經調整凈利潤21.17億元,同比增長25.1%。

從關鍵數據上看,營收、凈利實現同比雙增長,智能手機單價、海外營收占比、研發投入等都有同比提升;不過,該季度也出現瞭互聯網服務營收占比同比和環比下滑的信號。這對於一直強調小米是互聯網公司而不是手機公司的雷軍來說,不是個好消息。

嘗試擺脫低端依賴:智能手機單價提升至952.3元

財報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分部收入約305億元,同比增長58.7%。小米稱主要為智能手機銷量及平均售價增長的共同推動。

該季度小米智能手機銷量達3200萬部,同比增長43.9%。而在智能手機的平均單價方面,2018年第二季度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每部863.8元提高至952.3元,同比增長超過25%。

在今年6月公佈CDR招股書時,小米披露瞭2018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其中披露的小米各價格區域手機的銷售情況中,銷量最高的為入門機(799元以下),實現瞭1106.9萬部的銷量。當時被媒體調侃為“沒有紅米就沒有小米”。

實際上,靠互聯網渠道和性價比起傢的小米確實面臨著智能手機品牌高端化的困境。而小米也一直在試圖破解這個問題。

今年5月,小米發佈瞭小米8透明探索版、旗艦機小米8以及小屏旗艦小米8 SE三款小米8系列新機,平均售價超過2000元。小米在財報中披露,小米8系列在推出首月的銷量便突破110萬部。

小米稱,2018年度小米於中國的戰略重點是進軍高端智能手機市場。2018年小米將繼續推進該戰略,優化產品組合以進一步深入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為2019年中國大陸銷量進一步增長打下基礎。

繼續推進國際化:海外營收占比提升至36.3%

今年第二季度,小米國際收入同比增長151.7%至164億元,占總收入的36.3%。

作為對比的是,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第一季度,小米海外市場的銷售額分別為40.56億元、91.54億元、320.81億元和124.7億元,占公司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07%、13.38%、27.99%和36.24%。

小米從2014年開始推進國際化戰略,陸續在印度、東南亞、東歐等新興市場佈局,尤其是印度市場取得瞭一定成功,2017年小米手機成為印度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份額最高的智能手機品牌。

小米援引Canalys的資料稱,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在印度市場繼續快速增長,按出貨量計市場份額名列第一;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在印尼亦取得顯著增長,按智能手機出貨量計排名第二;2018年5月,小米西歐市場擴展至法國及意大利;2018年第二季度,於西歐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超過2700%;根據Canalys的資料,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小米在25個國傢及地區的智能手機市場 排名前五。

不過小米在印度市場並非高枕無憂。榮耀、OPPO等中國廠商也在印度大打性價比牌,被小米超越的三星也開始反擊。

與小米援引的Canalys數據不同的是,根據Counterpoint的研究報告,在今年第二季度,三星在印度重新奪回市場老大地位,占有29%的市場份額,而小米則占有28%的市場份額。

研發投入同比大增92.8% 但占總營收比重仍有待提高

財報顯示,小米2018年第二季度研發開支由2017年第二季度的7.073億元增加92.8%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13.636億元,主要是由於互聯網服務及多個新研究項目的研發擴大;研發人員薪金及福利有所增加,主要是由於業務快速增長導致人員數量增加。

小米該季度研發投入雖然實現瞭同比大幅增加,不過占總營收比重為3.01%,仍舊處於不高的水平。

此前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1-3月小米集團研發費用為11.04億元,占總營收3.21%;2017年度研發費用為31.51億元,占總營收2.75%;2016年度研發費用為21.04億元,占總營收3.07%;2015年度研發費用為15.12億元,占總營收2.26%。

這個比例不僅低於美的、格力等硬件企業,與小米定位同為同類別的互聯網公司百度、阿裡巴巴等相比,更是相形見絀。而與研發投入相關的不僅是小米和其產品的創新能力,更是與小米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國際化息息相關。

在IPO期間,小米就先後遭遇瞭酷派和專利權人袁弓夷的專利訴訟,為IPO進程帶來瞭不少麻煩。

互聯網服務營收占比出現同比和環比下降

財報顯示,小米互聯網服務分部收入於2018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長63.6%至40億元,主要得益於中國大陸變現能力增加。

其中,廣告收入同比增長69.6%至25億元,因推薦算法不斷優化及客戶的廣告支出不斷增長;同時,互聯網增值服務的收入同比增長54.1%至15億元。 互聯網增值服務中,遊戲收入達7.039億元,同比增長25.5%。

由於智能手機銷量增加及用戶采納的提高,MIUI每月活躍用戶由2017年6月的1.46億人增長41.7%至2018年6月的2.069億人。本季度的每名用戶平均收入同比增長15.4%至19.1元。

不過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末,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主要來自中國大陸,在海外營收占比不斷增長的同時,小米需要進一步挖掘國際用戶的互聯網服務潛力。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2018年第二季度,雖然小米在智能手機收入占比上從2017年第二季度的71.5%降至67.4%,但互聯網服務收入占比也從9%降至8.8%,而2018年第一季度該數字為9.4%;IoT和生活消費品收入占比則從18.9%增至22.9%。

此前,外界本來就對小米的互聯網公司定位存在爭議。新浪科技在小米IPO當日的報道中就指出,上市後的經營中,小米更需要繼續擴大互聯網服務營收的規模,以向投資者和用戶證明其互聯網公司的定位。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23/293551.shtml

小米生態鏈公司雲米在美IPO 擬融資$1.5億

USB CONNECTOR

小米公司的生態鏈傢電供應商雲米(Viomi Technology)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IPO申請文件,計劃以“VIOT”為代碼在納斯達克上市交易,擬融資最多1.5億美元。文件中提到,融資所得款項將用於研發、銷售和營銷計劃,潛在的戰略投資和收購,以及一般公司用途。

雲米的首次公開募股將由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牽頭,發行美國存托憑證。

根據招股書顯示,截止2018年6月30日,雲米凈營收10.4億元人民幣,與去年同期的2.706億相比增長瞭284%。另外,2017年全年,雲米凈營收為8.7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1891.9萬元人民幣。

據招股書,雲米創始人陳小平持股為41.3%,為公司最大股東。順為資本持股為20.5%,小米旗下基金Red Better Limited持股為19.5%,即雷軍系一共持有雲米40%股權,為第二大股東。

紅杉資本旗下基金SCC Venture V Holdco I,Ltd.持股為6.3%。當前,陳小平為雲米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及CEO,小米高級副總裁劉德為雲米董事。

據周二提交給美國監管機構的備案文件顯示,小米是雲米的戰略合作夥伴、股東和最重要的客戶。

雲米曾於8月22日傳出IPO的消息,知情人士稱,這傢成立4年的公司可能會融資約2億美元,最早有望於今年完成上市。

雲米總部位於佛山,該公司在2015年完成A輪融資,小米參投,後來還獲得紅杉資本和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的投資。雲米網站上有一張該公司創始人陳小平穿著黑色套頭衫的照片,讓人想起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佈斯(Steve Jobs)。雲米尚未對此置評。

陳小平在此前的采訪中透露,雲米所有的產品都自主研發,並集中精力做單款爆品,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此外,雲米還開創性的建立瞭F2C新零售模式,在雲米線下門店,消費者可以直接掃碼支付,由工廠直接配送到消費者傢裡,減少瞭中間環節,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雲米將成為第二傢上市的小米生態鏈公司。此前,小米手環生產商華米於今年2月在美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籌資1.265億美元。

自上市以來,華米股價已經累計上漲2.7%,落後於同期標準普爾500指數6.8%的漲幅。之後,小米也在今年6月份在香港上市,融資54億美元。

根據彭博統計,中國企業今年以來的赴美IPO總額達到60億美元,而去年全年總額僅為40億美元。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829/294634.shtml

榮耀回應:繼續獨立運作仍是華為一部分

USB CONNECTOR

9月22日,針對外界傳言榮耀即將從華為體系中脫離的報道,榮耀相關人士回應稱,榮耀會繼續保持獨立的品牌運作,但依然會是華為公司的一部分。

9月21日晚間,據虎嗅網報道,華為手機的互聯網子品牌榮耀,將要徹底從華為體系中脫離,成立獨立的公司。

消息稱,獨立之後,榮耀可以強化品牌形象、拓展海外市場,而對於消息的真實性,虎嗅還引用瞭前華為消費者業務CMO張曉雲轉崗榮耀的案例。

9月 3日晚,前華為消費者業務CMO張曉雲今日在微博發文稱,根據公司的最新安排,自己將回歸榮耀手機,擔任榮耀首席戰略和品牌發展官。

張曉雲2001年加入華為,從事研發、銷售、營銷工作。第二年加入華為終端團隊。2012年榮耀成立,出任榮耀CMO,2015年 3月被調任擔任華為消費者業務CMO。今年3月19日,華為終端再次進行人事調整,張曉雲卸任終端CMO,重新任命為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品牌官

source:http://www.ebrun.com/20180922/298670.shtml